志愿者:董凡
派出单位: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帮扶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在投身中华口腔医学会“西部行”医疗帮扶志愿服务的这段日子里,我收获了诸多宝贵经验和深刻感悟,这段经历如同一场意义非凡的修行,让我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实现了自我成长与价值升华。
一、初心与使命
怀揣着对口腔医疗事业的热忱与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我踏上了医疗帮扶的征程。在偏远山区,医疗资源匮乏,许多村民因交通不便、经济拮据,常年忍受病痛折磨却无从就医。目睹这一切,我深感肩头责任之重,决心尽己所能,为他们带去健康与希望。我深知,医疗帮扶不仅是简单的医疗服务,更是一场关乎生命尊严与生活质量的守护战。每一次为村民诊疗、普及健康知识,都是在践行“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让医疗帮扶的温暖之光,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二、服务过程与挑战
(一)诊疗服务
在诊疗过程中,我遇到了各种棘手难题。山区村民多患有口腔慢性疾病,如龋坏、牙周病和牙列缺损等,且往往因长期未得到规范治疗,口腔内病情较为严重。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我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身体状况,力求精准诊断。记得为一位年迈的村民诊治时,他因长期高血压未控制,导致牙齿全部脱落,无法正常进食导致全身营养不良。我迅速与团队成员协作,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开展修复治疗,最终迅速完成全口义齿修复。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医疗帮扶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过硬的应急处置能力,才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二)健康宣教
口腔健康宣教是医疗帮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许多村民缺乏基本的口腔健康常识,对口腔疾病预防、保健等知之甚少。我利用闲暇时间,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讲座与宣传。起初,部分村民对健康宣教并不重视,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闲聊。但我并未气馁,而是结合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口腔疾病危害与预防措施。比如,村民有咀嚼食用槟榔的习惯,科普让他们明白槟榔致癌风险。渐渐地,村民们开始主动向我咨询口腔健康问题,甚至自发组织起来,相互提醒按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健康宣教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心理疏导
帮扶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疾病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有心理上的沉重负担。一位年轻的母亲因孩子患有先天缺牙,整日以泪洗面,对未来失去信心。我多次上门探望,耐心倾听她的心声,从专业角度为她分析孩子的病情与治疗前景,同时鼓励她坚强面对困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支持。在持续的心理疏导下,这位母亲逐渐走出阴霾,重拾生活勇气,积极为孩子的治疗四处奔走。这让我明白,医疗帮扶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更要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与力量,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成长与收获
(一)专业技能提升
在医疗帮扶的实践中,我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面对山区复杂多样的疾病类型,我查阅大量医学资料,向资深医生请教,丰富自己的诊疗经验。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合理使用工具、制定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资源的作用。
(二)沟通能力增强
与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我锻炼了沟通技巧。起初,部分村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沟通起来较为困难。我便主动降低姿态,用真诚与耐心去打动他们,从拉家常入手,聊起他们的家庭、生活琐事,逐渐拉近彼此距离。在与不同年龄段、性格各异的村民交流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调整沟通方式,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提高了沟通效率,为医疗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意志品质磨砺
医疗帮扶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山区崎岖的山路、恶劣的天气、艰苦的生活条件,都考验着我的意志力。记得有一次,为了给偏远村落的村民送医送药,我和团队成员冒着大雨,徒步数小时翻越重重山岭。途中,泥泞的山路让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身体疲惫不堪。但想到村民们急需我们的帮助,我咬牙坚持,最终按时抵达目的地。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医疗帮扶工作者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才能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始终坚守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
四、反思与展望
回顾这段医疗帮扶历程,虽成果斐然,但仍存不足。在面对一些罕见疾病时,受限于自身知识储备,诊断与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在开展大规模义诊活动时,协调组织能力尚有欠缺,导致部分环节衔接不够顺畅。未来,我将不断加强学习,拓宽医学知识边界,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提升诊疗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优化义诊活动流程,确保医疗帮扶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
我深知,医疗帮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我满怀信心与决心。我愿化作一缕春风,吹散病痛阴霾;化作一束阳光,照亮健康之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用专业与爱心,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健康与希望,让医疗帮扶之花在祖国大地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