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举国进行顽强防控阻击期间,因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使口腔门急诊的感染防控成为口腔医学界热议的话题。由这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联系到口腔医学专业的临床特点,业界对其所描述的一些词汇含义存在混淆不清、口腔临床接诊过程中是否会被感染心存担忧、对口腔疾病临床诊治操作时应如何防护也多有疑问。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专家和专门从事室内气溶胶研究的清华大学教授共同撰写了这篇专家笔谈,详细讲解了飞沫和气溶胶的概念及其在口腔诊室中产生和存在的状态,从文献中梳理出目前口腔疾病诊疗操作时空气中微生物的检出情况,强调了有针对性的感染防控关键措施。为广大口腔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实际的指导。
下文已获授权,转自: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0,55(4)
对口腔诊室中飞沫和气溶胶的认知与感染防控措施
作者:安娜1 岳林2 赵彬3
单位: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综合二科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2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北京 100084
通信作者:
岳林,Email:kqlinyue@bjmu.edu.cn,电话:010-82195526;
赵彬,Email:binzhao@tsinghua.edu.cn,电话:010-62779995
摘要
在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疫情突发之际,在全球紧急应对新型传染病流行之时,在疫区及其周围地域全力进行防护之刻,口腔临床医疗感染控制这一话题又以空前的热度提到每一位口腔医务工作者面前。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巨量信息飞速流转,更出现了版本各异的“口腔专业防控建议”,其中不乏对口腔诊疗中由操作喷溅产生的飞沫和气溶胶概念上的混淆,对其是否携微生物致病尚存臆测而不能提供科学证据,防控手段也较为盲目。笔者通过对生物气溶胶研究领域涉及的一些概念和对口腔诊室飞沫和气溶胶的干预措施进行文献回顾与梳理,以期为传染病疫情期间口腔临床工作的防控提供参考,也为日常口腔诊疗工作的院感防控管理和措施实施提供参考。
一|飞沫是病原体传播的重要途径
1.飞沫(droplet):是当人咳嗽或打喷嚏,或通过充气装置或淋浴喷头将水转化为细雾时产生的颗粒状水分和固态微粒的混合态颗粒[1],粒径范围跨度很大。大飞沫颗粒(>50~100 µm)产生后可在蒸发掉水分之前以较快的速度沉降到近距离的物体或生物体表面。研究表明飞沫可包含微生物,如果所携带的微生物具有致病性、传染性,其传播风险通常限于飞沫源产生时刻处于其附近的生物体[1]。口腔诊室中,在进行如超声洁治、手机切割牙体组织或修复体等动力器械操作时,由喷溅产生的飞沫即可成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感染微生物的危险来源。早期对特定疾病的流行病学和模拟研究显示,飞沫传播的危险范围为患者周围3英尺(0.914 4 m)以内[2-3],但2003年全球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爆发期间的调查表明,SARS患者的飞沫传播距离甚至大于6英尺(1.828 8 m)[4]。
2.飞沫核(droplet nuclei):是空气中的飞沫脱水后形成的直径小于5 μm的颗粒,可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1]。所以,在空气中长期悬浮并随气流移动的是飞沫核,不是飞沫。飞沫核中如存在耐干燥的病原菌(如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真菌孢子),可通过空气运动至较远距离后依然存活[1],进而造成疾病的空气传播。因此,研究空气中细菌含量及其载体时,关键是取样时点。若在喷溅发生时取样,检测出的细菌量大[5-6],其主要来源应是飞沫;而在停止喷溅一定时间后再取样,此时的培养结果才能更客观地反映飞沫核所携带的细菌。
3.气溶胶(aerosols):是固态或液态颗粒长时间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分散体系,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颗粒粒径从0.001μm到100μm以上[7]。气溶胶是一个通用、一般性的概念,只要同时符合“特定粒径和质量的颗粒”“长时间悬浮”和“在气体介质中”这3个要素的分散体系均可称为气溶胶。故空气中气溶胶的存在是常态,气溶胶颗粒可由固体或液体构成,当飞沫核悬浮在空气中时就成为一种气溶胶颗粒。生物气溶胶(bio-aerosols)是指含有任何种类生物颗粒的气溶胶[8],其所含的生物颗粒如细菌、病毒,在特定情况下可能通过空气传播而致病。
二|口腔诊室空气中微生物的检出及其与飞沫和生物气溶胶的关系
三|口腔诊室空气中微生物的干预措施
(一)空气净化
(二)术前患者充分含漱
口腔诊室治疗椅位的数量和布局均可能影响空气的流动及气溶胶的扩散。研究显示在多椅位诊室进行口腔操作后,细菌量较开诊前高5倍,而在单椅位诊室中这一差异降为2倍[31]。另一项研究中连续对比了多椅位开放型诊室(11台牙椅)和少椅位口腔诊所(3台牙椅)4 d内的空气质量,结果显示多椅位开放诊室空气中可培养出的细菌峰值显著大于少椅位的口腔诊所,但两者空气中CFU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一些国家对口腔诊室布局提出了具体要求,巴西卫生监督局规定两个牙椅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为2 m,但后期有研究显示口腔操作产生的细菌扩散范围超过这一距离[13]。另外,多椅位诊室不同椅位间应设置隔断,以防止飞沫的喷溅和气溶胶颗粒扩散,有隔断多椅位诊室内观测到的细菌和真菌污染水平远低于无隔断多椅位诊室[13]。
四|口腔诊疗操作时诊室空气感染防控的建议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志谢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综合二科刘颖君医师在文章撰写过程中查阅文献、给予的意见和帮助
作者贡献声明 安娜:文献查阅、文章撰写;岳林:主题设计、文章内容撰写和修改、定稿;赵彬:把关对飞沫和气溶胶定义的准确性、解读的合理性和表述的科学性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