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院 卢友光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司燕
目前我国儿童龋病具有发病时间早、龋蚀波及牙数多、龋损发展快、龋坏范围广等特点,影响儿童的咀嚼和消化功能,对口腔健康及全身生长发育可产生严重影响,亦可能成为某些全身疾病的危险因素。作为儿童的监护者,可以协助儿童合理饮食,为儿童口腔健康保驾护航。
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饮食建议包括以下内容:
6个月以内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含有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且母乳喂养对婴儿学习正确呼吸、吮吸及吞咽均有明显优势,提倡母乳喂养。随着婴儿月龄增加,母乳喂养应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逐渐减少喂奶次数,避免养成含乳头或奶嘴入睡的习惯,并减少夜间喂养次数。6个月以后鼓励继续母乳喂养并逐步添加辅食,保持合理的喂食间隔。
6个月以上添加辅食时要减少摄糖,不给婴幼儿软饮料和甜点,不让婴幼儿长时间口含甜奶或甜饮料。此外,看护者喂养时应避免用自己的口腔接触奶嘴检测温度,不跟婴幼儿口对口亲吻,不将自己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婴幼儿,不共用餐具,避免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口腔中的致龋菌传播给婴幼儿。
针对3岁以上儿童的饮食建议包括以下几方面:
科学鉴别糖类,远离添加糖。糖分为非游离糖和游离糖。非游离糖对身体危害较小,是指天然存在于新鲜水果中的果糖、蔬菜中的糖和奶类中的乳糖及谷薯类中的淀粉。游离糖对身体危害较大,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存在于纯果汁、浓缩果汁及蜂蜜中的糖,尽管其常给人以“天然”和“健康”的印象,但也是游离糖。另一种游离糖是指在食品生产、制备、加工中,添加到食品中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及糖浆,也称添加糖。这类添加糖不仅存在于饮料、糖果、蛋糕等甜味零食,还可能隐藏在“不甜”的加工食品中,如番茄酱、酸奶、咖啡、膨化食品等。
科学吃糖很重要。糖虽然是公认的导致蛀牙的危险因素,但也是人类的主要营养素之一,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提倡科学吃糖非常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建议1岁以内婴幼儿不喝果汁,1~3岁幼儿每天喝果汁的量限制在120 ml以内。对于儿童,控制吃糖的频率比控制吃糖的量更重要,提倡尽量减少餐间零食次数,吃完含糖食品要刷牙,以减少糖停留在牙面的时间。还有一点要记住:晚上睡觉前不要吃甜食,不要喝加糖的牛奶、饮料,因为口腔里的细菌在人睡着的时候最活跃。
少喝碳酸饮料。通常pH值是反映酸碱度的直接指标,牙釉质脱矿的临界pH为5.5,碳酸饮料、柑橘类酸性食物pH值低、含糖量较高,可将口腔pH值降低至釉质脱矿的临界pH值以下,对牙齿表面造成直接腐蚀、破坏;另外,还可通过微生物发酵糖产生酸性物质,导致牙釉质中的矿物质溶解,引发龋病。建议减少碳酸饮料的摄入,以避免对牙齿的危害,日常生活中选择用水代替饮料。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应养成规律饮食的习惯,除每日三餐外,少吃或不吃零食。如果要附加食物,也应有规律,可在两正餐之间加不易致龋的食物,但也不宜过于频繁,因为食物残渣、软垢等易停滞在口腔内,导致口腔卫生不佳,发生龋病。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供稿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号中华口腔医学会
本文图片出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响孩子一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