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祖国召唤的时候,
挺起胸膛站排头,
……
把光荣写在军旗上,
战火青春最风流!
在医疗队,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口腔医院CT检验技师配属武昌医院,每天拍摄300余名患者影像资料,协助判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表现。他们是我院放射科CT诊断医生和技师:史庆辉、王艳清、王宇。
除夕夜,母亲出院,我出征
大年三十晚上,还在科室值班的史庆辉突然接到驰援武汉的命令。作为一名有着25年军龄的老兵,他丝毫没有犹豫,给妻子打电话嘱咐为他收拾行囊,然后和同事交接工作。电话里妻子的声音充满担心:都退役了,还去吗?他答道:军装早已穿在心里,怎么轻易脱得下来呢?
史庆辉的母亲身体不好,心脏频发早搏、房颤,还患有冠心病。除夕这天,母亲刚刚出院回家,本想着一家团圆好好过个年,儿子又要走了。虽然不舍,她却打心底里支持儿子的选择。年轻时同样是军人的母亲,最能理解军人的使命和情怀。
一小时后,史庆辉集结完毕,整装待发。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史庆辉也经历过难忘的一小时集结。
CT诊断是收治患者的第一道关口,医生们负担着繁重的工作,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到达武昌医院之后,史庆辉争分夺秒熟悉情况,马不停蹄投入战斗,与同事轮班开展工作。穿上防护服,不一会儿护目镜上就蒙了厚厚的一层水汽,只有努力凑近才看得清楚。慢慢地,史庆辉和同事们摸索出了一个好方法,把洗手液或碘伏涂在护目镜内侧,然后擦干,效果最好。每天久坐五个多小时,诊断CT 80多份,会诊病例20多人次,史庆辉用行动践行着“召必回,战必胜”的庄严承诺。
两个爸爸,同上战场
除夕之夜,放射科技师王艳清的儿子王威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我和太太(的)两位爸爸作为医疗队的成员一同赶赴武汉,又一次站在了抗击病毒的最前线。17年前我的老爸在北京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我太太的爸爸也先后执行过海外维和及各类重要任务。多希望这次能在你们出发之前给你们大大的拥抱,告诉你们我们有多爱你们。
像以前一样,我们等着你们平安归来,爱你们!
57岁的王艳清是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此次与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56岁的亲家王晓坤同赴武汉抗击疫情。2003年小汤山抗击非典,王艳清便冲锋在一线。10年前已经退役,但他说,自己是一名老兵、一名党员,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是义不容辞的事!“召必回,战必胜”是他的庄严承诺。
在CT室,王艳清每天都要接触一百多名患者,为他们摆位拍片,感染风险很大。作为队伍里的老大哥,他经常向年轻同志提醒注意事项,传授防护经验,亲自动手为他们整理防护装备。同事都知道,年近花甲的王艳清患有高血压和腰肌劳损,长时间的工作身体也会吃不消。但一说到身体问题,他却总是拍着胸脯保证,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完全没问题!
善意的谎言,让人多了一份心疼。
大家对王艳清的评价是“非常暖心,特别实在”。科里同事的家属生病,他会第一时间看望慰问;出现医患纠纷,他会第一个前去解释劝阻。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他在,大家就会感到踏实、放心。
这个春节,一口饺子也没吃
在接到出征命令之前,王宇刚刚结束了九天九夜的值班。还没来得及为家里置办年货,就接到了准备出征武汉的命令。王宇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年迈的外公外婆。他从小是外公外婆一手带大的,执行任务前,只想再好好看看他们。老人眼含热泪说:那么危险,你要小心!他坚定地回答:国家有难,义不容辞!
回到家里,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着年夜饭。这时,王宇接到了紧急集合的命令。他边穿衣服,边收拾东西,冲着厨房喊了一声“妈,我走了”,还没等到妈妈回复,便消失在灯火阑珊的除夕夜里……
第一次参加重大任务,没有经验,王宇的心里有些忐忑,前辈的鼓励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为了尽快进入情况,熟悉设备操作,原本只用上一个班,他却主动要求上两个。穿上洗手衣、防护服、隔离衣,戴上护目镜、面罩和三层手套,就像随身带了个蒸笼,仅仅十分钟,汗水就浸透了全身,滴落的汗水流向眼睛里的刺痛感,只能眨眨眼睛来缓解。防护服是一次性的,为了最大限度节约物资,他一工作就是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挑战着生理极限。全身的汗水浸润着身体的每一寸皮肤,脱下衣服的一瞬间,手泡发了,脸上勒出了深深的痕迹。
每一张影像胶片和报告单,都寄托着生命的希冀。甘做“幕后英雄”的他们,让这个生与死的战场多了一份坚实的保证。